最近在讀和李嘉誠有關的書,覺得他的很多做人做事做生意的智慧及人生觀都很值得學習借鏡。陸續不定時會和大家分享李嘉誠的一些故事或人生智慧,希望看到的人能有所收穫。
『從小就很有骨氣』
李嘉誠1928年7月29日出生,廣東省潮洲人。他的爸爸李雲經本來是當地小學校長,因為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潮洲淪陷。1940年李嘉誠12歲時為了避難,舉家逃難到當時相對祥和繁榮的香港,打算投靠母親莊碧琴的弟弟莊靜庵。莊靜庵當時是香港的富商,中南鐘錶的老闆。
然而李嘉誠一家逃到香港後,莊靜庵除了設宴款待姐姐、姐夫一家並安頓他們在中南鐘錶的貨倉暫時住下外,並未主動表示讓姐夫李雲經到他的公司做職員,這和李雲經夫婦原先設想的不一樣。李雲經讀書人清高孤傲的個性,讓他也不願自己主動開口去求他的妹夫。便在屢屢碰壁、幾經艱辛的狀況下,李雲經找到一個小職員的工作。然而李雲經微薄的薪水,對一家六口而言還是常常三餐不繼,上頓不接下頓。
1943年李雲經因為長期勞累染上肺癆病(當時是不治之症)病倒。雖然李嘉誠的舅舅莊靜庵資助一些醫藥費,但李雲經不肯吃藥把錢省下來給李嘉誠當學費。後來一貧如洗的李雲經只留下了幾句話,「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人窮志不短」、「做人不可有傲氣,但不能沒骨氣」、「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給李嘉誠當作遺產後便撒手西歸。
父親過世後舅舅莊靜庵有打算資助李嘉誠繼續學業,但被其實很愛讀書的李嘉誠拒絕了,並決定輟學要去外面找工作養家。當時香港兵荒馬亂到處都是失業的人群,李家孤兒寡母很難找到工作。不知度過多少個絕望的日子,李嘉誠的舅舅託人傳話,同意外甥李嘉誠到他的公司上班。然而李嘉誠意外的向他母親表示要拒絕舅舅這番姍姍來遲的好意。因為家裡已經快要斷糧了,他的母親告訴他再給他三天時間找工作,如果再找不到就一定要到舅舅的公司上班。
皇天不負苦心人,找工作找到身心交瘁的李嘉誠,終於在上環春茗茶樓找到一個煲茶倒水的跑堂工作。
『雙鬧鐘防撞板』(撞板是粵語用詞,國語的意思類似出錯)
為了緊緊抓住這個珍貴且能養活全家人的工作,李嘉誠每天都第一個到茶樓然後最後一個走,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他把鬧鐘(莊靜庵送他的)調快20分鐘,以確保自己能準時或提早到茶樓,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現在的李嘉誠聽說是調快30分鐘,以確保不管發生什麼事情被拖延,就算被迫要搭直升機也來得及準時到達。)除了把時鐘調快這招之外,有次李嘉誠被電視台訪問時透露他年輕時怕貪睡睡過頭,所以還用2個鬧鐘叫醒自己。他解釋說:「你剛剛才被鬧鐘弄醒,你說好吧!我再睡多一分鐘就起身了,一按下去,你的一分鐘可能變為2小時。所以,兩個鬧鐘就不會撞板」。
我讀李嘉誠的傳記,發現他的一生只有在他比較年輕的時候出過非常少數的大錯,然後就一直很順利的頂多只有小失敗、小挫折而沒有重大錯誤的順利發展他的事業。他人生中每個重大的機會幾乎全無失手全部把握住,就像他的綽號李超人一樣,他擁有超人般的準確判斷力。從鬧鐘的事情就可以看出來,這跟他從小就是個非常有危機感的人有關係。他總是居安思危,預先設想自己可能遇到的危機,然後在危機還沒真的發生之前,先預先準備防範或提升自己的能力來應付。畢竟李家孤兒寡母、食指浩繁、李嘉誠年紀輕又沒學歷,對極度貧窮徘徊在生死邊緣的李嘉誠而言犯錯就等於死,逼得他不得不異常有危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