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道如何不會輸 自然知道如何贏
2008年金融海嘯時,原本在股市一敗塗地的我靠著放空地雷股歌林、仕欽快速翻身。之後的歲月裡,我又陸陸續續放空了一些股票。在我的放空經驗裡,有的讓我快速獲取大量財富,有的不但結果是虧損的,還在過程中讓我痛苦萬分。在做放空交易有疑惑時,我一直想找些相關的書來參考。然而談放空的書本來就很少,有參考價值的更為稀有。甚至有不少書我懷疑作者根本就沒有豐富的放空交易實務經驗,純粹只是紙上談兵。
而這本書的作者不一樣,在他數十年避險基金經理人生涯裡,放空超過200家以上後來破產的公司,擁有豐富放空交易經驗。所以許多他在這本書裡的觀點,不僅貼近實務並且極具參考性。
像是他不會在企業股價接近相對高點時放空,而會耐心等到股價跌到至少52週高點的一半以下時才會放空。很多放空者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在股價處於漲勢時放空,然後一廂情願的深信以這支股票爛到不行的基本面,在股價這麼不合理的高價放空肯定有大利可圖。
的確,在股價偏離基本面的高價還不斷持續買進的人,就像搭上了一輛載著一群既貪婪又愚蠢的人們往前衝的火車。而在股價處於漲勢時放空的人,則像是站在這輛火車面前大喊「你們都錯了,我才是對的」。如果說推動這輛火車往前衝的力量很愚蠢,那和這輛火車硬碰硬的放空交易者也不怎麼明智。股價的確終有一天會跌到合理的價格,但你怎麼知道推動這輛愚蠢火車的那股力量的盡頭在那裡?你的資金和你的心理狀態很有可能還沒撐到跌勢來臨前就已經先崩潰了。所以看到這輛愚蠢火車往前衝的時候最好不要站在它前面和它硬碰硬,應該讓在一旁確認它的力量變弱時再出擊會比較恰當。
另外,令我覺得意外的是,身為會做放空交易賺價差的避險基金經理人的作者,竟然和長期投資大師巴菲特有許多在分析企業的觀點上看法一致。像是作者提到有些分析機構用EBITDA(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的獲利)這個工具去評估企業時得到一些被扭曲的結論,把爛公司看成好公司並大力推薦。巴菲特也曾在寫給股東的信裡大力抨擊這項工具,並稱「大力宣傳EBITDA的好處是特別惡劣的行為。這麼做是在暗示折舊因為是非現金支出,因此並不是一項真正的費用」。
而作者在早期選股時也和巴菲特早期一樣只重視企業的價值,後來從實務經驗裡才逐漸開始把企業成長前景看的比企業目前的價值更重要,這也和巴菲特後來投資風格的轉變雷同。
針對企業董事怠忽職守並沒有嚴格監督企業的問題,作者說:「像史丹佛這種名校傑出人士來監督公司會計的印象,都帶給安隆投資人一種危險而虛假的安全感」。巴菲特則說:「聰明體面的董事為什麼會如此失敗?……如果董事會議裡都坐滿禮貌周到的人,那就幾乎不可能提出是否撤換執行長或其他質疑執行長的問題」。其他還有許多作者和巴菲特有類似觀點的狀況就不一一細述。
巴菲特的投資夥伴查理.蒙格曾說:「我只想知道我會死在何處?然後我就永遠不去那裡」。這本書的作者描述如何認出常使企業失敗的錯誤,以及解釋在投資與事業中,為什麼分析失敗和了解失敗,是成功的關鍵。尤其作者的每個觀點都有用實際案例去做說明,所以讀起來會很容易吸收,而不會陷入一堆理論的迴圈裡覺得枯燥乏味又難以理解。想要成功就先從避免失敗開始,先知道怎樣才不會輸,以後自然就知道要怎樣才能贏?無論你是要買進或是放空企業,這本「殭屍企業投資」都很值得參考。
《我的操作之旅 踏上專業投資人之路》作者 羅仲良
本書佳句重點:
1、事情變壞比事情變好更常發生
2、基金經理人大衛.羅克(David Rocker)發現3種衰退、最後倒閉的事業類型「詐欺、趕流行,以及失敗)
3、6種我辨識出來的常見錯誤
①他們只從最近的經驗學習
②他們過度依賴成功的公式
③他們錯誤解讀或疏遠顧客
④他們被某種狂熱所害(自己喜愛誤以為別人也會喜愛)
⑤他們無法順應產業的結構改變
⑥他們在實體或情感上與公司經營疏遠。
4、你必須研究數字背後的人,才能得到完整的故事。而閱讀公司管理階層的二手資料,是不算數的。這不是在法說會上跟他們握手,或是開幾個玩笑,就算完成,你必須去觀察他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就是他們的辦公室。
5、每當碰到很難對股票做出交易決定時,我就會什麼也不做。過了這麼多年,我發現,什麼也不做,常常是最明智的投資策略。
6、「歷史短視症」。我們假設最近發生的事,是對未來最準確的預測指標,而更早之前發生的事,是相對不重要或不相關的。
7、有的循環有時候會非常、非常長。但是不代表這些時間長、頻率低、學術上稱為「超級循環」的,就不像較短的循環一樣尋常,它們是會發生的。
8、巴菲特說,買進價值20億美元未來能源控股公司債券的決定,是重大的「非受迫性失誤」(只聚焦現金流和電價,忽略燃煤是最具污染性的發電方法、發現大量新天然氣時,更便宜更環保的天然氣讓電價大幅下跌)
9、看起來便宜的,可能非常昂貴。當蕨類酒吧的狂熱消退,這些現金流量就變得跟壞掉的汽泡酒一樣淡而無味。
10、那些繼續以現金流量倍數這種價值指標作為決策基礎的人,就會太晚離開這場宴會,因而遭到重擊。
11、盡可能去計算財務數字,但在採取行動之前,要去看看實際經營的人
12、理想的情況下,我完全不用擔心要回補部位。因為我不像大多數放空的投資人,並不是在尋找我認為短期內只會小幅下跌的股票;我尋找的是像加州海岸社區這種真正失敗的公司,它們幾乎注定只有一個結果:破產,而且股價歸零。
13、可以犯錯,但不能一直犯錯。
14、失敗讓人恐懼。他們會做任何事情,來淡化失敗、希望失敗消失,以及單純地假裝失敗不存在。
15、管理階層的人,即使處於非常高階的位置,對自己公司的命運通常有完全錯誤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在做出這些誤判的過程中,他們幾乎都偏向過度樂觀。
16、像史丹佛這種名校傑出人士來監督公司會計的印象,都帶給安隆投資人一種危險而虛假的安全感。
17、以合理價格投資成長股的投資法(Growth At a Reasonable Price),又稱GARP投資法。
18、我嚴格遵守GARP的哲學,讓我沒有意識到一些跟星巴克、好市多有關的重要事情。它們的股價這麼高,有個很好的理由,那就是:它們是千載難逢的公司。
19、這就是我說「只注意公式會帶來災難 」的意思。所有現實生活的規則都有例外。
20、為了成長而成長這個更普遍的公式也很危險。
21、喜歡競爭的人認為,自己可以通往成功之路。但再多的競爭,也不能違反注定失敗的公式,像是每年讓分店數量加倍。
22、如果你只看財務數字,忽略公司製造完全過時產品的小事,就會覺得超級媒體公司是個贏家。
23、在開始放空以前,我會觀望,直到公司的股價下跌到至處於52週高點的一半以下。
24、如果你在這個時候(相對高點)放空股票,也許會賺更多的錢,但在股價繼續上漲的時候,你也可能必須擔憂幾週、幾個月,或甚至幾年,而且最後可能會虧一大筆錢。
25、儘管公司接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聯邦調查局的調查,它的股票甚至還幾度維持上漲。如果我在2002年放空先進行銷服務,在賺錢以前,我會在那裡等待、擔憂大約5年。
26、我幾乎可以肯定,有一天會崩盤。這根本不是問題,問題是什麼時候崩盤。但要準確預測何時會崩盤,是不可能的。
27、一旦你根據未來10年的夢幻情境,開始創造出評價公司的方法時,就不只是想像力豐富而已。你可能已經在胡亂想像,因為你已經正式跨入另一個宇宙。
28、狂熱時時刻刻都在發生
29、這是個危險的心態,因為相信自己不可能失敗,往往就是走向失敗的最佳途徑。
30、最好的基金經理人,通常也是最好的退場者,他們及早且頻繁退場。一旦發現事情變糟,他們不會等待,而是選擇離開。在商場上,這個特質也同樣重要。這並不是說固執不重要,或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構想在某方面來說是件壞事。但你必須區別信念和盲目相信。
31、他們拒絕相信會失敗,有時甚至已經失敗了好幾次也一樣。
32、①股票經紀人對你沒有幫助②對趨勢下注,是個愚蠢的遊戲(這裡指的是只因為股價上漲而買進)③股票趨勢通常緩慢上漲,但快速下跌。④成功的基金經理人不會順從群眾的看法。
33、沒有什麼東西,比眼睜睜看著一檔你期望會上漲的股票,結果股價少了1/3更讓人印象深刻的。
34、成為一個成功的投資人,並沒有特定的方法或途徑。但我認為,偉大的投資人都有一個共同特質:求知慾。優秀的基金經理人一定心胸開闊,而且擁有強烈的求知慾。
35、伊坎和他的盟友在百視達犯了一個經典大錯。舊華爾街的人把這個錯誤稱為馬鞭候群(buggy whip syndrome):他們未能理解產業已出現根本性與永久性的改變。
36、我第一次聽到伊拉克新聞部長接受訪問時說「在巴格達沒有任何美國軍隊」,這時一輛M1坦克出現在他後面的故事時,不禁想起多年來訪問過一些高階主管。公司幾乎就要倒閉的時候,他們還會向我保證公司做得很好。
37、簡單來說,比星巴克咖啡這種小額奢侈品還貴的任何東西,大部份美國人在購買時,幾乎都會看一件事,或是只有一件事:價格。
38、巴菲特曾說:「就算一個威名在外的傑出管理階層,接手一個惡名在外、財務體質不佳的企業,還是不會改變這家企業的惡名。
39、百視達原本可能可以拯救自己,但這要採取激進、而且非常痛苦的重整才能成功。可以理解的是,沒有多少高階主管願意關掉幾千家門市,並解雇數千名員工,即使這是使企業留在產業裡的唯一方法。
40、我堅持在一個永遠不會熱愛卡疆菜餐廳的地方開店。我以為他們(客戶)會改變,但他們永遠不會 。
41、聖經上說「驕傲在敗壞以先。」我認為,應該把這句話放進商業教科書裡,因為績效也常發生在破產之前。如果你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和誤判,就會徹底被錯誤和誤判擊垮。
42、威爾森皮革完全有權利把失敗怪罪在外部事件上,911攻擊後有好幾個月的時間幾乎沒有人搭飛機,它的攤位無法帶來營收。威爾森別無選擇,只能申請破產。(還是不能完全忽略意外事件和總體經濟)
43、不論一家大舉收購的公司雇用多少律師或審計人員,無論事先做了多少實質審查,賣方永遠比買方更有優勢。賣方知道公司所有的秘密,而它們為什麼要放棄公司所有權,通常都有很好的理由。
44、所有利用收購來刺激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失去一件事,就是對士氣的打擊。
45、安德魯.卡內基:「一個組織不可取代的資產,只有人們的知識和能力」太多高階主管忽視這個事實,低估員工士氣的重要性。
46、企業界大多數的收購,都是從投資銀行的一通電話開始。他們打電話給高階主管,暗示另一家企業在適當的時機,可能會對合併感興趣。他們會誇大這筆交易的潛在利益。他們最常拿出來的行銷話術,就是那個古老用語:綜效。
47、管理很重要。太多投資人迷失在近期獲利、預測、推算,以及其他純粹的數字、資料等公司財務表現,以致忘記去研究讓公司有絕佳業績表現(或出問題)的原因:經營者。
48、這種聚焦在評估數字,而非評估有血有肉經理人的現象,稱為「EXCEL的狂熱 」。
49、誤判或背離核心顧客群有多麼危險,而尋寶加成世界市場公司(尋寶市場)的領導人,似乎就正在這樣做。(2012年的JC Penney百貨的新CEO朗恩.強生、龜山梅村日本料理在學生商圈改平價料理變無菜單高價料理)
50、在商業界,願意改變與承認錯誤,是多麼罕見的事。
51、儘管這些領導人聰明過人,卻只有少數的人願意面對現實,並修正自己的想法,這也是為什麼失敗企業比成功企業還多的主要原因。
52、彼得.林區說:「能在10家公司中挑選到6家成功的公司,已經是你可以期望最好的結果了」
56、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很好的投資人,就要學會成為一個很好的退場者。要及早退場、經常退場。而你也可能會和失望的感覺成為朋友,因為它一定會找上你。無論你有多聰明或精打細算,若你參與市場,就會花時間與錯誤近距離接觸,因為在股票市場裡隨時都會犯錯。
57、在下跌時買進股票這種攤平的做法,是個糟糕的壞習慣。
58、認為華爾街有人會在乎真相,或是為客戶做正確的事,這樣的想法實在太天真可笑。
59、華爾街的人,除了尋找自己的利益以外,不會尋求其他人的利益,而且他們常透過欺騙別人來照顧自己的利益。
60、投資人可能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按照所謂專家的說法買進股票。如果有人試著告訴你,他們知道某檔股票或廣大金融市場的一些特殊消息,他們不是在做些違法的事,就是試著要騙你。
61、隆納.雷根:「信任,但要查證」
62、金融界有個天生的缺點:大體來說,在裡面工作的人,都是很糟糕的投資人。①他們一生都活在鄉愿中②他們過度競爭③他們崇拜有錢有勢的人。綜合上述3點:他們是最後一個保護你金錢的人。
63、我注意到小型公司的股票定價並不會一直有效率,原因很簡單:大部份在金融業的人,都會忽略比較小型的公司,而當一檔股票沒有市場可言,市場就很難使這檔股票的定價有效率。
64、資產規模是績效的敵人
65、欺騙顧客,推銷劣質、甚至是詐欺的產品給顧客,確實是華爾街保持獲利的方法。
66、查爾斯.福格森:「在詐欺引發可怕的金融海嘯3年後」他說: 「居然沒有一個金融業的高階主管坐牢」
67、我知道這聽起來有些茅盾,但我相信,如果要重回成長、充滿活力的經濟就必須學習再次擁抱失敗。